辩证看待居民存款增速减缓
对居民储蓄存款增速降低问题,需要辩证地察看和剖析。无论是各项存款余额还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降低的都是增速而不是绝对额,都是在保持较高增速之后的一种回落。下一步需保证居民储蓄率大致稳定,并在防范风险的首要条件下发挥好金融对改变民生和进步经济的促进用途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国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此前39年间,这个速度从未低于9%。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滑愈加紧急,已从10年前的18%降低到7%左右。于是,有人开始剖析中国人为何不喜欢存钱了,国人的钱都到哪里了。更有经济学家担忧,居民储蓄率降低明显,大概加强整个社会偿债重压和金融风险。
笔者觉得,对居民储蓄存款增速降低问题,需要辩证地察看和剖析。
第一,无论是各项存款余额还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降低的都是增速而不是绝对额。单就增速而言,无论是8.3%还是7%,其实都是一个不算低的速度。而且,无论是创造新低还是降幅过大,其实都是在保持较高增速之后的一种回落。这是由于此前增长速度较快,以致基数扩大也较快。在本世纪初,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万亿元,目前已等于那时的近10倍。好似GDP等其他经济指标一样,伴随存款基数的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值和困难程度也不断扩大,增速回落实属规律使然。
第二,当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回落至7%以下,尽管民众未必会把全部新增收入存入银行,但数字显示,新增收入增速与储蓄增速也大致维持了相同幅度的回落,且后者的增速还略高中一年级些。
尽管现在,还不必担忧所谓储蓄率的“明显降低”,但对居民收入中储蓄以外部分的去向还是值得作一下剖析的。鉴于今年安装成本增速明显高于过去一段时间,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增加的收入中一定有一部分要用于应付基本消费品价格上涨。鉴于现在安装成本中不包含房价,在调控形势下,多数城市产品房价格仍维持肯定增幅,三四线城市涨幅更高,房价或租房原因会在非常大程度上对冲居民收入增加的部分。
2025年底,国内人民币住户贷款余额40.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9.1万亿元,中长期中的消费贷款为24.7万亿元,分别占当年GDP总额82.7万亿元的50%、35.2%和29.9%;比上年分别提升6.8个、4.5个和3.9个百分点,绝对水平和提高幅度都超越以往。数据也显示,在国内居民人民币住户贷款中,有近四分之三是中长期贷款,而且其中又有约五分之四是中长期消费贷款,其中绝大多数是住房贷款。居民贷款主要集中在房贷上,一是加剧了偿债重压和金融风险;二是使居民很难在其他范围贷款消费,继而放缓了消费升级进程。
不久前,中央颁布了《关于健全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起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建议》。落实好这一文件精神,除去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进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门,还要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大力进步住房出租市场,平抑租房价格,使房价整体水平理性回落,减轻民众的房贷重压,并使之可以向其他消费范围适度转移。同时,应深入调查医改、租房、教育、交通范围情势变化对民众生活的实质影响;完善健全价格变化迅速反应机制,健全产供销衔接,把气候、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如此才能保证居民储蓄率大致稳定,并在防范风险的首要条件下发挥好金融对改变民生和进步经济的促进用途。(潘 璠)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