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合适用来辩论的题目,正反双方都会找到各自的论据和案例。但要把问题讨论了解,大家还要条分缕析,把创业的各种要点逐一透视。
“小米手机的整体将来,你看好还是看衰?”新浪微博上针对这个问题的投票活动结果,是48%的人看好,52%的人看衰。——网友们做出各自判断的背后,考虑的不止是小米手机的商品本身,也不限于小米科技企业的整个商业模式,他们还会考虑雷军这个人。这位金山软件公司前女友总裁兼CEO,虽然前两年做天使投资收获斐然,但小米科技确实是雷军首次真的的创业。
职业经理人合适创业吗?这是一个合适用来辩论的题目,持一定建议和否定建议的双方都会找到各自的论据。正方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天生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会被大企业的环境所抹煞,相反,职业经理人在大企业的历练,反而会帮助他们熟知市场环境和项目运作过程,积累人脉,从而能够帮助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反方则会反驳,职业经理人任职的大公司资源充沛,规范步骤健全,这总是会让他们产生墨守成规的惯性和对完美条件的依靠,而这种做事的办法与创业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相违背。
辩论归辩论,要把问题讨论了解,大家还要条分缕析,把职业经理人创业的各种要点逐一透视。
成功创业人士的素质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创业学教授劳埃德·谢夫斯基在多年研究创业人士之后,列举了创业人士和经理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发目前面对风险的态度、对工作的热情、韧劲、自信心与对管理能力的需要方面,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一般而言,创业人士更想同意不确定性、更想冒风险,而经理人一般在设定的场景下工作,他们的工作都是被分割出来的管理流水线上的一段,需要承担的风险几乎是确定的;相应的,经理人需要的能力只不过某一特定职位上的创意和处置能力。而创业人士需要面对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环节,需要超强的领导能力,带领团队一块去冒险。“创业人士未必需要比常人更聪明,但他肯定觉得在某个细小范围自己比别的人知道得更多。”谢夫斯基教授表示。
创业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创业人士一次就找到解决方法,所以创业人士需要充满热情和韧劲,可以在无数次受挫后重新爬起来。比较之下,经理人显然无需付出这么多,事实上,他们试错的机会也远远少于创业人士,极少有老板可以容忍经理人在同一个地方几次跌倒。
创业人士都多少有点“疯狂”,他们总是会忘我地投入工作,以工作为生命,甚至视包含睡觉在内的休息时间为工作的对立面,恨不能把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一年52周全部用于工作。就像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跟他儿子说的,“大家都是特殊材料塑造的,模仿不来。”这与那些整天琢磨一瓶红酒是用哪种葡萄酿造的、当地土壤和气候是哪种“小资型”职业经理人显然不是一个物种。
一方面是创业对素质的特别需要,一方面是在大公司任职带来的优越感和财务安全感,使得不少经理人在选择下一步的职业方向时总是趋于守旧。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当初“打工皇帝”唐骏以中国区终身荣誉总裁的身份从Microsoft退休,最后选择了去盛大就业,离开盛大后,又再度舍弃创业的机会,最后选择了去福建民企新华都是什么原因吧。
跨国的vs当地的
朱德庸的漫画集《大伙都有病》封面上有句话:这是一个一半人以正确的办法做错误的事情,一半人以错误的办法做正确的事情的世界。不论大伙是不是想对号入座,日常的确到处存在悖论。
一位前IBM高管去年辞职创业,习惯性地,或者是由于气味相投、有更多的一同语言,他最后招了一批与他一样有跨国公司背景的经理人。结果,“我只能说是一个失败的典型!”这位目前转而从事医疗设施买卖的前高管自我调侃道。“那时,新企业的职员全都朝九晚五,没一个人肯加班,做一个PPT需要整整一周、甚至更长期,出差都要商务舱、五星级酒店。这哪儿是一个创业公司,基本上就是IBM在陆家嘴的小分支!”
醒悟过来的这位前高管不放过搜筹资源的机会,请记者推荐适合人选,“我目前要招一销售总监,必须要当地企业出来的,30来岁,女的,卖过保险的更好,假如还是离异单身就更完美了,如此我的销售就肯定能起来。”
假如说当初还有哪个对“跨国公司经理人都是螺丝钉型的人物”这个论断表示不屑,感觉自己能力远远超越职位描述的话,到了资源奇缺,每人都需要是全才的创业型公司,需要在办公室能熬夜、会做PPT换灯泡、想连续加班两三个星期不休息,出办公室能跟提供商杀价格、谈合同、卖商品、能讲故事拉投资,他们就会了解对跨国公司经理人“螺丝钉”的比喻一点都不过分了。
从买卖角度看,无论甲方还是乙方,他们的合作意向事实上是基于这类职业经理人背后的跨国公司平台,而不是这类经理人本身。难怪在与辞职创业的经理人再度谈判时,他们都露出迟疑的神色。
这与那些往日里被不少人不屑,被讥为“不专业也不职业”的当地公司经理人的情形刚好形成鲜明对比。在当地民企里,每一个人都像创业人士,销售经理更是随时可以立杆大旗独霸一方的人才。在这个更重私人交情的商业环境里,他们总是倾向于通过个人影响力去谈合作,而不少民企的职业不安全感也让他们不能不为自己留着后手。
当然,在创业的江湖上打拼,重点还是看创业人士自己的资质。戴尔出来的于刚创立一号店,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投资了他们。王树彤在创立敦煌网之前,是思科公司市场推广部经理。
还有投资者表示,他们比较看好一流咨询公司背景的创业人士。一些投资机构在有意识地挖咨询企业的人才,来担任自己投资的创业企业的高管。“这类人早年都是在高手如云的角逐环境下层层选拔上来的,他们见多识广、资源丰富,基本上都接触过行业内排名最靠前的所有公司,而且跟它们的高层都有深度交流,在所负责的咨询项目上都花了一两年时间,对其中的步骤细节问题和机会风险都清了解楚,游说能力又强,完全可以以咨询师的身份说服目的企业问题出在哪儿,大家可以为它们提供什么样革新的服务。”一位投资机构的合作伙伴如此表示。
让智慧增值
所以,职业经理人创业成功的重点,要看他们的新工作是不是可以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借助过去积累下来的经验和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咨询、投资等智慧密集型创业方向是很好的选择。
林正刚2025年7月从思科中国公司总裁的地方上退休,紧接着开始在微博直播自己在各地讲课的行程,原来他已经成功转型,成了刚逸领导力公司CEO,做起了企业教练,时年62岁。
2025年,李开复宣布从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的地方上离职,开办革新工厂,时年48岁。
2025年,中国国有系统内第一位百万年薪总裁张伟俊从上海人才公司总裁的地方上退休,选择总裁教练作为我们的新起点,成为中国第一位专业从事总裁教练的“个体户”。
目前招兵买马捋袖子找投资轰轰烈烈创业的,大都是三十多岁的青年。这类人大学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有理想有经验,且都还年轻、有激情、有体力,套用一更官方的形容词,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像林正刚等上述几位年龄和身体上虽然已经没办法与三十多岁的青年比肩,但他们几十年跨国公司任职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策略,手头学会的各种有形无形资源,都可以让他们以智慧输出的形式找到我们的用武之地。
来源:IT经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