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经济半年报:去杠杆,快慢松紧找平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去杠杆,快慢松紧找平衡(经济热门·分析经济半年报④)  
  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大方向未变
  在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稳”字出现的次数最多。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剖析师明明觉得,“稳”字贯穿一直,表明稳增长、防风险在目前看上去非常重要。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解决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的最重要任务,此前加杠杆集聚的风险原因在近年逐步凸显,怎么样应付风险的渐渐暴露和进一步解决风险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年初以来,信用违约事件的爆发引起市场一些担心和政策层面的关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也因此在防风险的需要下作出肯定调整。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国内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
2025年杠杆率增幅比2025—2025年杠杆率每年平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总体趋稳,杠杆结构也呈现优化态势。
  有人问,杠杆率趋稳是不是意味着去杠杆已经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觉得,伴随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效果初显,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定,但现在企业负债率仍然偏高,居民部门加杠杆速度过快,政府部门隐性债务很多存在。因此不可以过度解析为去杠杆已经完成,将来一段时间,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大方向不会变化。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觉得,去年以来,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下,对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同步加大,宏观杠杆率增速明显放缓,增加了经济的韧性,但也带来一定量的短期阵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防范解决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订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步伐,协调好各项政策颁布机会”,意味着政策实行步伐会适度放缓,以纾解内、外宏观重压,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预防金融风险发散的出发点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稳杠杆+严监管”仍会延续。
  董希淼说,将来需要坚定不移去杠杆,将债务水平和杠杆率逐步降下来。要坚决出清“僵尸企业”,降低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现在来看,相比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革新、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减少实体经济本钱等效果,在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过快过慢都不足取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减少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素》,对减少企业部门杠杆有关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董希淼觉得,下一步,应坚定决心、突出重点、革新办法,把握好力度和步伐,不断推进和深化结构性去杠杆工作。
  业内专家常见觉得,应更重视结构性去杠杆,防止滥用“一刀切”的去杠杆手段。
  怎么样理解“结构性去杠杆”?新年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剖析,“结构性”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总量看,国内宏观杠杆率趋稳,结构性去杠杆的目的是努力达成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降低,不再追求宏观杠杆率的迅速降低。二是分部门、分债务种类提出不一样的去杠杆需要。国内国有企业杠杆率比较高,要达成国企杠杆率的稳步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比较大,要规范地方政府筹资,在做好“堵后门”的同时也做好“开前门”;国内居民杠杆率上升较快,要抑制居民杠杆率的上升势头。
  结构性去杠杆需要稳步推进,过快或过慢都不足取。
  “去杠杆应该注意把握步伐,预防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剖析师鄂永健觉得,在迅速去杠杆、筹资过度收紧的状况下,那些本来正常经营、有合理筹资需要的企业,也会因筹资条件收紧而面临流动性不足,出现经营困难,加强经济下行风险。同时,假如政策过度紧缩、筹资迅速下滑,会致使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引发市场避险情绪上升,进而出现市场低迷、成交量萎缩,甚至致使市场失去正常的价格发现和筹资功能,这不只不利于企业正常筹资、不利于实体经济增长,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假如去杠杆步伐过慢,则会使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因此,在杠杆率上升趋缓、经济增速有所下行的状况下,“稳杠杆”是较为适合的政策选择。
  潘向东觉得,把握好去杠杆的步伐和力度,一方面要维持政策的稳定,防止过度宽松及过度收紧而加剧经济风险,其次要通过改革去杠杆,譬如,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进步直接筹资及健全财税规范等。
  作为结构性去杠杆的要紧方法之一,新一轮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持续推进至关要紧。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觉得,此前人民银行宣布定向降准,鼓励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运用定向降准和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根据市场化定价原则推行债转股项目,并明确定向降准资金不支持“名股实债”和“僵尸企业”的项目。推进债转股落地,能够帮助企业部门减少杠杆率,达成结构性降杠杆的目的。
  《2025年减少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素》提出,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要壮大推行机构队伍增强业务能力,拓展推行机构筹资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降杠杆范围,健全转股资产买卖机制,拓展债转优先股试点等。
  处置好金融去杠杆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
  今年上半年,社会筹资规模增量累计为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7万亿元。有看法就此把社会筹资规模大幅降低与实体企业筹资难联系在一块。
  社会筹资规模为什么降低?温彬觉得,社会筹资规模增速放缓重要原因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筹资较前几年有了较大回落,这也与加大监管引起信用环境的紧缩有关,表外的这类筹资需要,短期内表内信贷又很难承接,资本市场也很难消化,进而致使部分企业资金链收紧,与一些信用债发行困难,因此出现信用偏紧的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筹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其中,委托贷款降低950亿元,同比多减1113亿元;信托贷款降低1192亿元,同比多减242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降低2744亿元,同比多减707亿元;企业债券净筹资2237亿元,同比少38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175亿元,同比少361亿元。
  明明剖析,7月资管新规细节落地,整体来看,金融监管步伐虽有所放缓,但大方向未发生改变。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项目仍维持降低趋势,但环比降幅有所收窄。在政策引导下,信用债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债券筹资将维持增长,股权筹资继续维持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起,人民银行健全社会筹资规模统计办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筹资规模统计,在“其他筹资”项下反映。“此项调整对社会筹资规模数据起到了肯定的支撑用途。”明明说。
  “去杠杆需要货币政策不可以过松,货币和筹资条件偏紧才能预防杠杆率进一步上升。但国内杠杆率有非常强的结构性,部分行业杠杆率过高,其他行业其实并不高。”鄂永健说,但整体性的筹资收紧大概致使本来正常生产经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型企业的合理筹资需要遭到抑制,对经济增长不利。去杠杆还应差别化、有针对性和结构性施策,这也是目前的政策重点和基本取向。
  现在来看,去杠杆在推进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刀切”等现象,一些杠杆率比较低的民营企业更感到筹资困难。
  潘向东剖析,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内以间接筹资为主,商业银行又倾向于把资金投向具备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其次,民营企业总是缺少抵押品、财务规范不健全、生产经营信息不透明,风险比较大,金融机构在信用收紧下更不想把资金投向民营企业。
  如何把握好金融去杠杆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
  温彬觉得,推进来杠杆,应区别不同行业和范围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僵尸企业,该退出的还是要退出,把有限的信用资源投入到鼓励的行业和范围,让金融机构在实质实行中打通“最后一公里”,真的发挥金筹资源对实体经济运行的支持用途。
  潘向东建议,应继续通过定向降准、加大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等方法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限制高杠杆率企业筹资。鉴于信用缩短容易导致“一刀切”,去杠杆还可通过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债转股、资产证券化、混改等多种方法进行。同时,国内企业生产经营本钱较高,可通过减税、增厚企业收益的方法去杠杆。 (王 观)
 来源:人民日报